遂农函〔2023〕91号
遂宁市农业农村局
关于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第67号委员提案的复函
庞雪君委员:
你在市政协八届三次会议上提出的《关于推动从“输血”向“造血”转变,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建议》(第67号提案)收悉。现将办理情况复函如下。
近年来,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“三农”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,大力实施“美丽乡村全面振兴”对标竞进、对标赶超、对标跨越行动,围绕大地景观化、庭院果蔬化、农村田园化、产业特色化、城乡一体化,“成片成带成规模”发展特色农业产业,“三园一体”推进“五美”乡村建设,乡村振兴迈出新步伐、跨上新台阶,连续两年乡村振兴实绩考核获得“优秀”等次,获全省首批乡村振兴先进市。
一、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,强化规划引领
高度重视规划工作,组建专班,先后赴浙江及成都、绵阳、德阳等先进地区开展学习借鉴。围绕“六个优化、四个尊重”总体要求,依据“三主”“五化”“六品”规划思路,因地制宜编制完成19个乡镇级片区、13个典型村级片区规划,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、生产力布局、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、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布局。优化用地布局,合理配备基础、公服设施;深化产业布局,在全市19个乡镇级片区梯次打造国家、省级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,推动片区特色产业成片成带成规模发展,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。充分发掘乡村基础底蕴,发扬文化特色,促进农文旅协同发展;注重与文化旅游等专项规划和两项改革“后半篇”文章26个专项方案的协调、对接、联动,做到“多规合一”,着力提升乡村建设的科学性、实用性和前瞻性,引领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,推广并使用《遂宁市美丽乡村风貌导则及民居设计图集》,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、生态空间山清水秀、生活空间宜居适度。
二、以产业发为支撑,推动产村相融
一是梯次建设农业园区。推动资金、土地、人才等资源要素向特色产业、农业园区加速集聚,已培育建设省星级现代农业园区5个、市级21个。加大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力度,通过订单农业、入股分红、托管服务等方式,带动小农户融入农业产业链,合作经营、共同增收。2022年,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986元,同比增长6.4%。二是集聚发展特色产业。突出本土特色优结构,坚持“一县一特”“一特一片”,精细布局精品粮油、绿色菌菜、特色水果、道地药材等6大特色产业带,加快建设10万亩渝遂绵优质蔬菜生产带核心示范基地,杏鲍菇产量全省第一、白芷种植面积全省第一。三是不断延伸产业链条。坚持“产加销”贯通、“农文旅”融合发展,成为全省畜牧业链条最完整的市,特别是生猪、白羽肉鸡形成完整产业链条,荣获“中国肉类罐头之都”称号,创建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4个、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镇6个、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个。四是不断壮大农产品品牌。加快构建“3+3+3”特色优势农产品体系,重点培育遂宁白萝卜、晚熟柑橘、无抗猪肉等9个特色农产品品牌,“遂宁红薯”获评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,以“遂宁鲜”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的农产品品牌体系加快构建。
三、以盘活乡村资源为抓手,深化资本运营模式
一是大力盘活利用闲置宅基地。全市复耕置换宅基地10948宗,面积195.15万平方米;采取出租等方式开发利用2994宗,面积80.86万平方米,为农户年增收77.07万元。二是盘活村集体资产。村集体经济组织立足自身实际,探索符合市场规律的发展路径,形成资源开发、资金入股、合作共营、资产租赁、服务创收、联村共建等多元发展模式。全市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领办或参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421个,为村集体增收1041.9万元。三是激活农村土地要素。全市成立土地流转合作社或以村集体组织代行土地流转社职能的1100个,吸纳农户26.2万户,采取转包、出租、入股、保底分红等形式流转家庭承包耕地143万亩。
四、以村民意愿为根本,提升村民参与度
积极引导农民和社会力量参与。认真落实《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指南(试行)》,开展“我的家乡我建设”群众性活动,在以工代赈、投资投劳、自建自管等方面探索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程序方法,总结推广一批典型案例。实施“百校联百县兴千村”行动,指导县(市、区)编制农民参与乡村建设权责清单,明确农民参与村庄规划编制实施、基础设施建设管护、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方面的权利和责任。将农民参与乡村建设纳入村规民约,完善村民议事会、村民理事会、村民监事会等协商推进机制,充分保障农民的知情权、参与权、监督权。开展宣传发动,让农民充分了解村庄规划建设政策和发展定位及参与路径和方式,引导农民在思想和行动上积极支持村庄建设。
感谢对全市“三农”工作的关心和支持。
遂宁市农业农村局
2023年5月9日
(联系人:陈帅 联系电话:18398166555)
抄送:市政协提案委、市政府办公室效能和办理科。